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机构和团队

科研机构和团队

智能制造领域

团队名称机电测控与智能制造技术

【团队负责人】:李博  (副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卢满怀

副教授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检测技术机器视觉应用

2

刘保军

副教授

智能检测与控制、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

3

张国庆

副教授

网络化测控、智能仪器仪表、移动智能机器人

4

程文彬

副教授

RF通信模块、智能家电控制器设计与应用研究

5

于楚泓

助教

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力量控制

【科技成果】:

该团队能够结合中山市产业技术需求,致力于机电一体化、机器视觉检测、虚拟仪器、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应用研究,曾与企业开展产学研项目26项,为企业实施新产品研发,以及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曾承接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37项,如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产能扩建项目、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分布式物流AGV监控系统研发、基于机器视觉的转子磁铁表面缺陷检测系统研制、复合磨头高速数控卧式玻璃四边磨边机的研制及产业化等,发表高质量文章65篇,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6项,并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团队名称】智能系统及应用

【团队负责人】周文辉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周文辉

副教授

智能制造,智能电网

2

彭芳

副教授

智能机器人,康复机器人

3

刘金华

副教授

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

4

黎萍

副教授

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

5

朱春媚

讲师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

6

吴佳楠

讲师

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

【团队介绍】

“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团队”目前有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1人;在校硕士研究生7人,本科生20多人。团队建有“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实验室”、“智能系统及应用科研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创新训练实验室”等三个研究及应用实验室,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智能电网等。团队在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微电网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等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省级科研项目8项、市级重大专项2项、一般项目7项;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山市科技进步奖10多项。团队依托中山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积极推动中山的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成果】

一、知识产权

1.授权发明专利,Lambda*路径规划算法(201310488139.0)

2.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GPU的三维几何图元拾取方法(201310436054.8)

3.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小波钝化的嵌入式模具保护装置及其图像处理方法(201610459520.8)

4.申请发明专利,一种人脸图像采集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及其装置(201610033772.4)

5.申请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家庭电能均衡调度方法(201610223613.0)

6.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使用110V交流电的三相220V交流电机驱动装置(201320105109.2)

7.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游艺设备变频器(201320105127.0)

8.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纺丝卷绕机(201620070446.7)

9.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功能电子实验一体板(201420543629.6)

10. 软件著作权,嵌入式DirectUI图形框架系统(2015SR289316)

11. 软件著作权,嵌入式DirectUI界面编辑软件(2016SR000073)

12. 软件著作权,人脸图像采集自适应控制系统(2016SR051007)

13. 软件著作权,低成本小型游艺设备变频器控制软件(2014SR024337)

14. 软件著作权,全数字化高速精密纺丝卷绕机控制软件(2016SR011286)

15. 软件著作权,咳嗽音自动识别系统(2016SR142969)

 

二、科技奖励

1.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转轴收折童车系列结构创新及应用,2010.03

2.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数字化单锭单控高速空气包覆纱机的研制,2012.03

3.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童车创新设计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13.07

4.中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前台业务自助服务设备及系统,2009.07

5.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闭环条件下的注塑机成型参数专家决策系统,2013.07

6.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超级滚球动漫游戏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2011.07

 

【团队名称】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团队负责人】程文彬

【团队成员】

程文彬

副教授

云计算、RFID技术, 嵌入式软件开发

王连圭

教授

智能控制技术、先进自动化装备、先进控制系统研发

卢满怀

副教授

制造过程中的自动检测技术、机器人技术

张国庆

副教授

网络化测控、智能仪器仪器仪表、移动智能机器人

吴德强

工程师

电器制造、电气控制项目的开发及设计工作

李大刚

工程师

嵌入式技术及物联网

潘奇明

讲师

信号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

吴佳楠

讲师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技术

于楚泓

讲师

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力量控制

  中心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工程师2名,讲师3名,硕士研究生4名。中心致力于物联网在智能家居应用方面的研究,将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所建立起来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具有稳定可靠、无线双向,功能齐全、超级智能、云服务器、智慧社区等特点。中心主持省科技和省经济和信息委多个项目,《物联网智能家居平台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高性能高成长RFID电子标签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RFID(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产能扩建项目》,《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商贸流通追溯系统示范应用平台》,拥有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3件。智能家居系统不仅应用于家居智能、还可应用于办公智能、管理智能、楼宇智能与智慧园区、智慧农业等行业,中心将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提供智慧养老与社区医护服务、智慧安防服务、智慧社区商务服务、智慧物业管理服务。

 

【团队名称】智能制造研发与应用团队

【团队负责人】王连圭   (教授)

 

姓名

职称/学历

研究方向

王连圭

教授

智能制造研发与应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目标跟踪

袁严辉

博士

系统建模、机器人结构设计、运动学及动力学等仿真

张国庆

副教授/博士

互联网技术、传感器应用、数据采集分析、检测技术

程文彬

副教授

物联网设计、系统软件设计、云计算

黎萍

副教授/博士

智能控制技术、制造执行系统设计、生产监控系统

朱春媚

博士

智能制造管理系统、模式识别、智能控制

于晓光

高级工程师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工艺设计

刘海潮

高级工程师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生产工艺设计

王军

博士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模式识别、视觉检测

刘保军

副教授

机器人应用技术、智能检测与控制

郑荿溪

高级工程师

机械结构设计及优化、自动化生线设计

刘跃华

讲师

设备电气及PLC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王宝蝠

工程师

生产线机械传动结构设计及工艺

【团队介绍】

团队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3名,博士1名,博士生2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共计13名成员,团队已取得丰富的研发成果并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

一、智能制造研发与应用

团队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要求,切实做好我省智能制造,针对中山市及珠江三角企业智能制造的需求。

中心现有的创新优势: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全过程管理,并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中国制造工业4.0。

    中心帮助企业解决的关健技术问题:快速响应企业需求,主要提供智能制造工厂设计、制造执行系统、集中生产监控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4.0数据采集器等。

中心的应用领域: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设计、智能制造自动化生线设计与应用、智能制造信息平台建设、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等、对生产旧设备进行智能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制定解决方案及业务创新。

智能制造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两化融合,新增了产能,节省了90%生产工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参与广东国哲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机器人研发与应用

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工业机器人专项将始终围绕国家安全、工业生产、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中心着力突破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由研究院与企业合作研发的6轴机器人,70%采用优质国产配件,降低造价成本,采用多关节串联减速器结构,伺服电机驱动,先进的控制系统,运行灵话,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焊接、喷漆、凃胶、切割等作业,在工厂、教学科研等域应用广泛,不仅可以降低工厂误操作带来的残次零件风险,还可认减少恶劣工况环境对工人身体的影响,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减轻工人强度,帮助企业实现机器换人。

工业机器人的技术优势在于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的质量,并且能够减少产品的成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轻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等。

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帮助企业解决的关健技术问题及应用领域:1.智能制造企业服务总线(ESB)以及工业数据采集。2.大型自动化装备、检测生产线。3.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4.无人化自动化生产改造。5.物流与仓储自动化系统工程。机器人在工厂制造业、焊接、物流等诸多领域应用广泛,它的应用将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跨区域人体视频目标智能跟踪监控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体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其技术创新点,基于视频的人体运动检测和目标跟踪方面,针对人体运动的特征提取、特征训练、单目标、多目标的跟踪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算法及方法。

其解决关健技术问题:跨区域实时智能人体运动检测与跟踪,实现了人体运动目标跟踪、车辆目标跟踪的跨区域实时识别、定位与跟踪。

其技术应用领域:在人体运动目标跟踪、车辆目标跟踪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的推广和应用将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的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立项时间

1

基于多控制器切换的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2007.7

2

物联网智能家居平台的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2011.7

3

18斗双开门电脑组合秤开发及产业化

2012.9

4

音频编解码集成电路设计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015.6

5

中山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2016.5

6

基于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商贸流通追溯系统示范应用

2016.7

 

【团队名称】:光源与照明研究

【团队负责人】:刘根据 (高级工程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  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刘根据

高工

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

2

石建国

副教授

电路与系统

3

丁其林

高工

电子测量原理及测量技术

4

刘凯

工程师

电子信息工程

5

何志红

高工

光电技术

6

何惠龙

助理实验师

照明驱动技术

7

黄杰勇

实验师

嵌入式系统应用

【科技成果】:

光源与照明研究团队面向LED应用,针对目前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白光LED照明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三个方面:

1、室内LED照明灯具,该方向主要瞄准室内普通照明,研发出目前市场上实用又高性能的灯具。其中高显指,无频闪,无眩光高质量室内照明灯具作为主要研发方向。

2、特殊灯智能灯研发方向,该方向主要针对高端特殊行业。目前主要研发一种可调色温和显指的LED灯具。主要应用于摄影摄像、博物馆、展览馆、医院、美术室和商品展示等。

3、灯珠研发方向,针对市场上灯珠的不足及特殊需要研发新型灯珠。目前主攻量子点发光材料,白光LED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的新型荧光粉,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波长可调、效率高、光谱窄,被公认为是理想白光LED用新型荧光粉。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已研制出样品。

该团队经过技术研发创新、改善, 7W LED球泡灯各项性能参数指标检测参数全面超越著名品牌,处于业界领先。

5年来,该团队共承接省市级科技项目8项,财政到账经费50万。代表项目有:基于红外对射检测双张纸系统设计;半导体照明荧光粉材料的防伪检测技术研究;LED光环境网络调控系统;中山市重点公益项目7W LED球形灯热设计及产业化研究等;实用新型专利8项,如7W LED球形灯、小型高效大功率LED照明驱动器、LED照明调控器等。

 

智慧物联领域

【团队名称:智能设备及物联网技术研究

团队负责人:邓春健  (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  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邓春健

教授

电子技术

2

石建国

副教授

电路与系统

3

师向群

副教授

通信工程

4

孟庆元

讲师

计算机应用

5

彭政

讲师

计算机应用

6

王桓

 

讲师

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

7

顾菘

工程师

信号与信息处理

8

姚淮锐

助理实验师

网络工程

9

林跃

助理实验师

电子信息工程

科技成果】:

    团队研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设备或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推动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精细化、柔性化转变,达到设备智能化和产品升级改造的目的。

    近年来,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工业攻关)、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等国家、省市级项目32项,授权专利12件,发表高水平论文56篇,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项目团队立足地方产业,服务本地企业20余家。

代表项目包括:个性化定制集成数字化家具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矿物标本全周期智慧管理系统、路桥设备生命周期服务系统、POC技术研究及在视频监控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具有多种物联网接口的四通道智能LED驱动器研究等。

 

智能系统领域

【团队名称:信息处理与检测研究

团队负责人:于效宇  (博士)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于效宇

讲师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

迟锋

教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3

张正明

教授

信号与信息处理

4

刘艳

讲师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5

陈李胜

讲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

6

谭朝阳

副教授

精密仪器

7

卢晶琦

讲师

通信与信息系统

【科技成果

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信息处理与检测研究,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团队成员具有从事多年电子学和信息学研究的教授,辅以理论功底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博士、硕士。成员搭配合理,专业互补。近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9项、其他课题16项,到账科研教研经费240.5万元。在科研教研过程中,注重总结相关成果,拥有软件版权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EI检索24篇,核心期刊6篇。

该团队一直致力于为广东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服务。代表项目包括:美的微波炉电路板测试系统、“美的微波炉电路板测试系统”技术服务、透明薄膜材料缺陷监测仪、基于光纤光栅的大电机定子测温系统等。其中2015年为广东美的集团厨房电器有限公司开发了规则式电脑板功能自动测试及数据处理系统,依托微波炉电脑板功能检测任务实施了电脑板自动化测量的示范推广,将原来的微波炉电脑板全人工检测转换为机器测量,效率提高100%,有效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通过此系统共研发3个新微波炉机型,获得了市场的一致认可,2015年度新增产值1500万元,新增利润75万元,新增利税12万元。该技术荣获中山市科技进步奖。

 

科技情报领域

团队名称】:科技情报研究

团队负责人】:钟辉新  (副研究馆员)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钟辉新

副研究馆员

情报分析

2

何海地

副研究馆员

情报分析

3

刘锦源

副研究馆员

情报分析

4

吴晶娥

副研究馆员

情报分析

5

茹美霞

副研究馆员

情报分析

服务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图书馆目前拥有超过120万册的纸质图书,中外文报刊1300余种,可访问数据库超过70个,电子图书100余万种,是中山市最大的文献中心。

该团队主要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丰富的科技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并整合市内外的科技文献资源与专家资源,专注于与中山市重点产业密切相关的前沿技术监测与跟踪,通过准确的数据、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工具揭示科技发展的趋势,发现先机,为中山市科技政策制定、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引进、科技立项、产业转移等提供决策的智力支持。目前主要提供科技情报服务:科技查新、专利技术跟踪、产业前沿分析、科技政策分析以及辅导企业申请各类科技项目。

 

新材料领域

【团队名称纳米碳复合材料研究与应用

【团队负责人:刘常坤  (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刘常坤

教授

功能新材料应用开发

2

孙延一

教授

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3

谢  辉

副教授

纳米金属及石墨烯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4

雷雪峰

副教授

无机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5

喻冬秀

副教授

水性涂料、新型复合材料及精细化学品研究

6

苏韬珑

讲师

无机及金属材料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7

张涛

讲师

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反应器流动过程CFD模拟及测量技术

8

杨毅红

讲师

气溶胶光学特性及来源、生物气溶胶

【科技成果

该团队致力于储能纳米碳材料(包括碳纳米管;石墨烯;微纳碳颗粒等)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以及这些碳材料在热传导、微波吸收、锂离子电池以及农作物种植等领域的应用。团队成员均是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级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高达100项,发表相关学术文章130余篇,多数被SCI、EI收录。

团队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强,代表项目有:1、高性能水性碳纳米管功能涂料研发及其在LED灯散热产业化应用,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价格低廉、用量少,减轻灯的重量、降低成本,附加实用新型专利设计又可在降低10度基础上再降3-5度,将大大延长LED灯的使用寿命。本项目实施将解决我省乃至我国LED照明灯具散热成本高、散热能力性和散热持久性低等问题,提升产品性价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能够解决研发高质量LED照明灯设计中散热这一重要难题。2、永久性抗静电涂料项目,合成了一种永久性的水性高分子导电聚合物,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塑料的防静电涂布,适用于电子行业、精细化工行业等。3、量子碳素活化土壤增长剂的研发应用,在缩短农作物、蔬菜、瓜果、烟叶、药草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期和增产,改良盐碱地,变恶土为良田方面效用突出。4、烧结型无铅环保导电银浆,本项目生产的导电银浆导电性好、烧结温度适当、耐腐蚀性好、附着力强和抗刮性能优异。本项目只需要设备投资10万即可具有年生产10吨的银浆生产规模,占地面积需求100平米,无污染。按年销售5吨银浆计算,则毛利润将为500万元,市场前景好。还有气泡液膜新工艺制备微纳米材料研究、无铅环保玻璃高温油墨用玻璃粉体、氧化石墨烯、高性能环氧树脂基导电胶的研制、一种废旧电子塑料热解油的处理方法等,制备工艺尚处在推广使用阶段。

 

团队名称】: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

团队负责人】:杨健君  (副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  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杨健君

副教授

光学工程

2

曾葆青

教授

物理电子学

3

刘黎明

高工

光学工程

4

刘萍

副教授

理论物理

5

袁海军

副教授

微波天线

6

王红航

讲师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

7

文毅

讲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8

陈卉

讲师

电子科学与技术

9

张华斌

讲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0

胡云峰

讲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1

高玉梅

讲师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2

黄岚

讲师

物理电子学

13

宁林

助理实验师

通信与信息系统

科技成果】

该团队承接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7项,经费支持力度高达1000多万,代表项目有:共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实验室项目、石墨烯次级发射材料符合膜大电流冷阴极连续波磁控管管径技术研究项目、美的厨房电器微波能应用鉴定及咨询项目、低温场发射型石墨烯阴极X射线源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石墨烯的平面异质结型有机钙钛矿柔性太阳能电池研究等。

该团队承担了美的微波电器(现厨房电器)公司、威特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讯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大量横向项目,形成了稳定的核心研究团队,解决了一系列阻碍微波能推广应用的大量技术问题,特别是解决了制约微波能应用的国际性技术瓶颈问题:磁控管和微波能应用系统的高能效和高均匀性问题。

该团队已成功攻克微波能应用领域中电能-微波转换效率低和受热均匀性难以控制的难题。特别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将应用最为广泛的2.45GHz连续波磁控管的效率从74%提高到80.5%,结合微波炉专用变频电源的开发,将微波炉整机能效提高至69%,超过目前国家能效标准的4个等级,直接促进我国微波能应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但使美的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及磁控管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通过研发使我国掌握了微波能应用的关键材料、组件、核心器件和应用系统的完整的技术体系。

成果共申请专利187项(发明87项,实用新型87项,PCT专利7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78项;发表Sci论文33篇,Sci他引572次,单篇最高被引用202次;其中2篇被美国基础科学指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列为高被引论文。制定国家标准4项,行业技术标准1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0余项,科研实力强,且掌握了本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团队名称】:高级光变金属颜料研究

【团队负责人】:瞿晓岳  (副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瞿晓岳

副教授

功能新材料研究开发

2

雷雪峰

副教授

无机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

3

马军现

工程师

高分子树脂材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

4

孔炳炳

工程师

高级功能颜料开发与产业化

5

司徒羡添

工程师

高级功能颜料开发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

该团队从2010年开始,一直与中山市天键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中山市天键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和广东振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展了多项高级新颜料的研究,到2016年5月为止,累计获得研发经费300余万元,成功开发了国内首创的高附加值的高级光变金属颜料产品6个,其中有2个已经实现产业化,有3个是世界范围行业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申报发明专利2项,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1个,在高级光变金属颜料领域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具体如下:

1、2011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个世界第二个镭射铝浆彩虹颜料(油墨用),2012年投产,2013年“镭射铝浆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镭射浆光变颜料”产品荣获2014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4年来已累计生产约1000kg,产值1400余万元。

2、2013年研制成功专门用于油漆的SC型镭射铝浆颜料(国内独家),2014年投产,从2015年开始逐渐成为天键材料公司的主导产品,2年来累计销售1800kg,销售额900余万元,拥有如阿克苏诺贝尔、宝洁等一批国际大公司用户,市场前景极好。

3、2015年完成了“TL8001半透明镭射彩虹浆颜料”的技术开发,申报了发明专利,产品具有“平时隐身看不见,光照显色露彩虹”的特殊效果,被涂料巨头阿克苏诺贝尔经反复测试后选中,要求独家供应,该产品是行业首创。

4、目前正在进行中试的新颜料产品有3项。镜面金,行业首创,市场年需求量数百吨,数亿元市场;水性镜面银,行业首创,市场年需求量数百吨,数亿元市场;镭射粉,油水两性可用,目前仅美国JDSU和德国苏伦克两家生产,售价3-5万元/kg,年市场量数千万元。

 

【团队名称】:微纳米功能材料研究

【团队负责人】:王悦辉  (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领域

1

王悦辉

教授

纳米光电子材料及器件

2

谢  辉

副教授

纳米金属及石墨烯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3

马军现

工程师

高分子树脂材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

【科技成果】:

该团队立足于微纳米技术、材料、化学、物理科学等多学科的前沿和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材料科学的应用基础问题,从市场需求出发,主要解决无机微纳米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为主的新一代功能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问题。

该团队成员均为博士,承接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在研项目3项,代表有:形貌可控纳米银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纳米银导电墨水的制备以及应用研究、功能建筑涂料的研发等。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10余篇,发明专利2项。

成果:喷墨印刷纳米银导电墨水的研制,具稳定性强、导电性好,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制作无线射频电子标签和印制导电线路等领域,目前已研发出少量样品,需扩大产量。

 

【团队名称】:高分子材料研究

【团队负责人】:黄增芳  (副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王毅

副教授

高分子合成与改性、导热导电复合材料、LED发光材料

2

黄增芳

副教授

乳液聚合、丙烯酸酯水性胶粘剂

3

王可

讲师

智能高分子材料

4

陈春燕

讲师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其性能研究,PP、PET等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科技成果】:

该团队成员学历均为博士,参与过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国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山市科技项目等15项,经费支持达180万,发表SCI文章20余篇,拥有相关行业核心关键技术,如无卤阻燃聚烯烃技术、CCF-1型碳纤维原丝预氧化碳化评价技术及40吨/年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导热导电复合材料、LED发光材料的研究技术等。发明专利10余项,主要研发产品有水性丙烯酸酯胶粘剂、汽车油箱专用尼龙导电材料的制备、环保、导电、阻燃、高强度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等。

 

 生物健康领域

【团队名称】: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研究

【团队负责人】:李琳  (副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学历

研究领域

1

李琳

副教授/博士

食品保鲜与加工

2

张玉山

副教授/博士

农产品安全性的分子评价

3

张景强

副教授/博士

食品品质分析

4

王忠全

副教授/博士

植物对环境的修复

5

潘子强

讲师/博士

食品中病原菌、特定腐败菌的鉴定

6

陈彦

讲师/博士

受损生态恢复以及蔬菜镉污染对策

7

李雪雁

讲师/博士

石岐鸽及白石猪的安全性评价

8

李清春

讲师/硕士

食品微生物

【科技成果】:

该团队致力于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研究,已形成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水产品保鲜与加工研究方向和食品安全性评估及控制方向。曾主持参与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产学研、市科研项目共50多项,拥有二元冰冷冻技术,特定腐败菌及优势菌的鉴定技术,水产品的靶向抑菌技术,控制酶解等技术,在海鲜调味料,生物活性肽及其制品和脆肉鲩鱼油产品等方面有开发优势。目前已建立起中山市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发明专利3项,文章50篇,多次与中山市企事业单位合作,可承接食品成份分析、功能食品开发、食源性微生物分析检测、保鲜技术研发、食品加工、食品安全评价等服务领域。

 

工业设计领域

【团队名称产品艺术及工业设计

【团队负责人陈才煌  (副教授)

【团队成员

序号

姓名

职称

研究方向

1

崔平平

教授

产品设计研究

2

陈才煌

副教授

产品设计研究、陶瓷艺术

3

郭  磊

副教授

产品开发与设计、跨学科研究

4

张春红

副教授

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研究

5

郑泽辉

副教授

公共艺术、城市雕塑

6

王  力

副教授

建筑与环境设计、传统民居研究

7

李启光

讲师

产品设计研究

【科技成果

该团队成员都毕业于国内各名牌高校,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多年致力于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产品研究、设计,包括产品开发的战略研究、情报调研、技术开发与设计等业务服务,已为多家珠三角地区和中山区域的家电、灯饰、家具、游艺游戏等企业提供服务,合作研发产品项目达30多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同时,团队也承接了多项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项目6项;指导设计团队连续4年获得国际红点、IF、光宝等设计大奖,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达150多项,获得产品外观专利授权1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成果丰硕。团队背靠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强大资源,在图形图像设计、动画设计、模型雕刻和人体工学等实验平台的支持下,能够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